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77年春天,一位来自河北乡下的农民,走进上海招待所。
没想到,迎接他的竟是市委书记——苏振华本人。
这场不寻常的会面背后,藏着怎样的亲情与时代交汇?
风云初定,临危受命
展开剩余90%1977年,上海刚从一段混乱中缓过来,秩序要恢复,产业要重建,干部队伍也得重新稳住。
这时候,苏振华进了上海,不是上海本地人,从小在湖南长大,出身贫农,家里日子紧,母亲早逝,全靠奶奶一口饭一口饭养大。
参加革命早,打过仗、走过长征、做过海军政委,一路从山沟走到大海,从枪林弹雨走到市政大厅。
1976年底,中央调了苏振华、倪志福、彭冲三人进驻上海。
任务很重,一是稳住局势,二是带动恢复,三是拉起队伍,三个人分头走访,进厂矿、下菜场、进学校,开了无数次会。
自左向右:彭冲、苏振华、倪志福
苏振华在一周内跑了八个单位,听工人讲运输怎么瘫了,问干部工资怎么发不下来,记在本子上,哪天解决、谁负责,码得清清楚楚。
到第二个月,苏振华推了“八个严禁”,涉及管理、物资、纪律、审批,全市一下子动起来了。
货上码头了,工人工资补上了,车站秩序也开始正常。
市里企业都在抢进度,他却不急着开庆功会,而是继续盯细节。
1977年3月,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访华,北京接待完后,上海也安排了一站。
苏振华主持,吃住都在招待所,他盯行程,安排住处,连国旗高度都亲自调过,外交接待没出纰漏,全程顺利。
外宾走后,他没急着离开。
按理说任务完成了,市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安排,但那天,他没进车,也没进会场,而是站在招待所门口等人。
这人,不是中央首长,不是外宾翻译,是他“亲家”——一个普通农民。
招待所会面,以礼待亲
1977年3月某天上午,招待所门口,一辆普通吉普车停下。
车门一开,下来的是个穿灰棉袄、脚蹬布鞋的老人,肩上还搭着一只帆布包,走路小心翼翼,一手扶着门框,另一手拎着个食盒。
这是杨老汉,河北人,农村户口,做了一辈子地里的活。
他来上海,不是出差,也不是调研,是来看亲家的。
苏振华早就站在门口,没叫人通知,也没搞仪式,就那样等着,他看到人来了,快步迎过去,亲自把杨老汉接进门。
门卫看呆了,从没见书记,接待这样一个穿旧衣服的乡下人,更没见过把人扶进来、拉着坐下,还亲自倒水的场面。
招待所内厅桌上,放着茶点和两包上海产的糕点。
他安排人送来小食,又把客人让进内间坐下,没让别人陪聊。
接下来一小时,他们两人关门谈话,没有秘书、没有照相、没有稿子。
这个杨老汉身份不简单,正是苏振华大女儿苏承业的公公。
苏承业嫁的是军校干事杨汉荣,出身农民,婚事定在1972年,农村娃娃娶市委书记的女儿,在那个年代不多见。
苏振华不看出身,家里孩子婚事他从不干预,这桩婚姻他同意,还专门找机会跟亲家通了信。
这次亲家来沪,是应大女儿邀请,来看看孩子、也顺带见面寒暄。
苏振华安排得周到,客房干净,饭菜家常,对杨老汉的态度,跟对外宾没什么区别。
他把这场见面,安排在外事接待的招待所,是想让亲家不受打扰、吃口干净饭。
这场会面没占公家资源,也没搞接待报销,全靠私人安排。
有人记住了那顿饭,有人记住了那句“你养了个好儿子”,更多人记住了这个出身农家、不讲门第的书记,在政治任务完成后,还记得给亲人让出一个位置。
婚姻抉择,父女情深
苏承业生于1944年,长子长女,家里孩子多,性格也早熟。
中学成绩优异,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。
家庭变动那几年,她没退学,也没离开责任,一边上学,一边照顾几个弟妹的生活安排。
她不是娇气学生,北大毕业后没留在城里,分配到张家口一所军校,单位不大,条件也不宽裕,她没挑剔,穿军装、吃食堂、操场早操一样不少。
1971年,在部队认识了杨汉荣,对方是干事,河北农民出身,入伍后提干。
苏振华和夫人
人不高,话不多,脾气厚道。
两人平时接触不多,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熟了些,相处久了,彼此都觉得踏实。
军校知道她家庭背景,有人暗示她考虑清楚,她没多犹豫,一封信写回家,说明情况,也没铺垫,没委屈。
苏振华收到信后,没拖,看完后,沉了几秒,放到桌上,什么也没说。
当晚,自己写了封回信,说可以,放心办。
1972年冬天,婚礼在河北杨家小村里操办,亲戚邻里帮着挂红条幅,借了张八仙桌当喜桌,桌上是几碟咸菜和一壶小米酒,没主持,也没人送礼单。
苏振华那天没到,工作走不开,托朋友带去一包上海糖果,和一件深色呢料衣料。
苏承业穿着军装,在院子门口和亲戚合了张影,笑得很简单。
婚后两人一直分隔两地,见面不多。
苏承业先后随部队转过几个省,后来调入北京工作。
杨汉荣继续在部队干,职位升得不快,但稳,两人一直很默契,没吵没闹,生了两个孩子。
家人说他们性格像,话不多,办事都实在。
苏振华从没插手他们工作安排,也没让人帮过忙。
苏承业也从不提自己“书记女儿”的身份,干活出头,靠的是自己。
这一段婚姻没人插话,也没人评头论足。
事后熟人说,能让一个市委书记点头认可农民女婿,还主动接亲家,这个女儿算是挑对人了。
上海治理与人生轨迹
苏振华在上海没待太久,留下的影响不小。
他不爱讲话,干事快,上任头半年,搞了四件事:恢复市场、整顿秩序、整合资源、清点库存。
住的是机关旁边一栋老楼,房子不大,家具旧,办公桌上的钢笔还是自己用旧的。
中午吃食堂,晚上加班自己带饭,开会从不绕远话。
1977年,他力推几个大项目,其中关键的是宝钢选址前期谈判,与资料调研。
很多干部犹豫,他说服人马跑项目点看土质、看运输路线,没几年,宝钢破土动工,为后来的重工业发展奠定基石。
那几年上海企业改革试水,他拍板给一些试点厂自主权。
搞承包制、定岗定责、利润归厂,这些当时还算新鲜,有人担心风险,他说可以先走两家,走得通就扩,走不通就收。
1979年6月,苏振华突发病情,诊断是心包膜破裂,抢救无效,在北京去世,享年67岁。
追悼会规格极高。高层主持,致悼词。
骨灰送入大海,没进陵园,是他自己的交代。
孩子们没在媒体上露脸,苏承业仍旧工作、生活如常,丈夫调回地方工作,岗位稳定,两人把孩子送进了普通学校,没有走关系,也没挂名头。
有一次机关出活动,有人问她愿不愿带孩子走“优先渠道”。
她摇头,说该咋走咋走,家里有老规矩。
这段历史被翻出来,不是因为它轰动,而是因为它真实。
1977年那场“书记迎亲家”,后来写进了上海地方志。
有人在内部刊物记录下那一天,作为“干群关系转向平等、融合”的小切口。
没大词,也没标语,一位书记、一个亲家、两家人,坐下喝茶、聊事、过日子,看似寻常,实际不易。
参考资料
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:《上海市志·人物卷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0年版
参考资料
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:《上海市志·人物卷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0年版
发布于:福建省线下炒股配资网站.财富牛配资.实盘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